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文史資訊]宜蘭傳藝中心(by志工弘佑&燕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要是為了維護傳統文化所創立的園區,園區內主要展示分為動態和靜態區;動態展示以市街聚落區以及水岸的露天舞台、田園景觀區等之技藝展演活動為主,靜態展示則以『展示館』的傳統工藝美術與『戲劇館文物陳列室』的音樂戲曲相關文物之展示為核心。旅客來到這裡可以感受到傳藝中心的傳統文化,「傳統」意味著台灣歷史傳承的意涵,「藝術」是人類對生活的感觸所加以創造、並兼具美感的產物,傳統藝術的創作靈感多來自於基層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能具體呈現該地的風俗民情、思想價值、宗教信仰及食衣住行育樂等現況。這個充滿著濃郁文化氣息的園區是假日很適合全家大小和朋友一同前往的地方。

National Center for Traditional Arts is mainly for maintain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enter area divides into the dynamic display area and the static display area. Dynamic display area contains the city streets, open-air stage, and garden spot. Static display area contains the traditional handcrafts art and some traditional opera music. Tourists come here can feel the traditional art culture .The word ‘tradition’ expresses the idea of passing on history and culture to future generations, while ‘art’ is a creative result of our daily experiences and is a product of beauty. The inspira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traditional art usually originated from the daily activities of people and traditional arts represent a specific way of thinking, different beliefs, cultures and religions that are local to a certain place. This area full of culture is very suitable for family and friends to enjoy together.

=============================================
傳統藝術中心
1.成立緣由:
因為社會快速變化,傳統藝術面臨後繼無人之窘境。於民國八十四年行政院核定後,將原為國建六年計畫中所提列之「籌設東北部民俗技藝園計畫」提升轉型為「傳統藝術中心籌設計畫」,並定位為文建會附屬機構。民國八十五年籌備處成立,並於同年三月二十七日正式掛牌運作,成立迄今,除致力於中心的新建營繕工程外,在面對傳統藝術快速凋零的現實情境考量下,進行各項傳統藝術之調查、採集、整理以及技能之保存、 傳習工作,期於最短時間內,奠定傳承工作的軟硬體基礎工程。九十一年中心在行政院核定下,正式入厝宜蘭園區掛牌運作,並陸續進行一系列開園啟用活動,成為統籌全國性傳統藝術相關業務的專責機構。

2.中心定位:
本中心以傳統藝術之薪傳為首要目標,另為輔助民間力量,拓展傳統之影響層面,厚植地方與民間之參與,宜蘭園區以文化休閒為輔。民國九十年再奉行政院核示,本中心明確定位為「政府機構」,「園區部分業務委外辦理」之政策目標,雙軌併行。


3.空間規劃介紹
(一)行政區宿舍:即行政中心、學員宿舍、藝師住所、交誼廳、員生餐廳等所組成。

(二)傳統藝術傳習區:由戲劇館、曲藝館、傳統工藝傳習所及圖書館所組成。其中戲劇館內包含傳習、排演空間;曲藝館內也提供傳習、研究、教學等空間;體育館亦可兼為戲曲排演空間。

(三)傳統戲曲展演區:戲劇館、曲藝館、展示館及戲劇館、曲藝館間之臨水實驗劇場、戶外廣場等。

(四)傳統工藝推廣區:即展示館、廣孝堂與民意街坊上之傳統工藝坊、童玩坊及文昌祠、廟埕廣場、戲台、傳統小吃坊、黃舉人宅及遊客服務中心等。

(五)景觀體驗區:即南北閘門、溼地、內河道、野外廣場(作為傳統雜技、 民俗體育及大型表演場地)、民俗植栽園(以工藝性植栽為主)、自導性步道與污水處理場等。



4.園區展示介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的展示系統分為動態和靜態展示,動態展示以市街聚落區以及水岸的露天舞台、田園景觀區等之技藝展演活動為主,靜態展示則以『展示館』的傳統工藝美術與『戲劇館文物陳列室』的音樂戲曲相關文物之展示為核心。


5.傳統藝術概述:
「傳統」意味著歷史傳承的意涵,「藝術」則是人類對生活的感觸所加以創造、並兼具美感的產物,傳統藝術的創作靈感多來自於基層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能具體呈現該地的風俗民情、思想價值、宗教信仰及食衣住行育樂等現況。
傳統藝術紮根於生活,是民間生活藝術之美,先民薪傳文化之源,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表演藝術,如音樂、歌謠、舞蹈、雜技、說唱、小戲、偶戲、大戲等等;二是造形藝術,其重心在工藝類,尤其是傳統手工藝,如雕刻、編織、繪畫、捏塑、剪黏、陶瓷、金工等等,更是傳統藝術中的精華。




6.民俗信仰:
民俗包含以口頭或風俗、實踐等形式流傳下來的傳統,信仰則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依歸。藝術起源於信仰、生活,台灣的傳統藝術自然也與民俗信仰息息相關,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宗教節令、婚喪喜慶與音樂、戲曲的緊密結合,不論是車鼓弄、牛犁陣、牽亡歌陣、宋江陣、獅陣、龍陣、高蹺陣等陣頭表演,或是布袋戲、歌仔戲、客家戲、傀儡戲等戲曲表演,都與廟會活動、神明崇拜、巫術信仰、生命禮俗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再者,一些靜態的藝術作品創作也與民俗信仰有關,例如民間信仰具體呈現的廟宇建築,其雕龍繪神的木雕石刻、繪畫碑帖等,或是交趾陶、剪黏等裝置藝術,竹藝、燈籠等藝品擺設等,件件樣樣都呈現出濃厚的民俗色彩。





7.小故事
一、台灣藝術的開端:
曾經有一段時間,台灣湧入了不同的文化與不同地點的移民,他們遷移來台灣的同時,也將不同的傳統藝術帶來。在他們適應台灣的環境與氣候時,他們充分的利用台灣的自然資源,如戲曲的文場樂器「椰胡」(殼仔弦)就是取材於台灣盛產的椰樹,還有原住民的編織工藝也充分體現台灣亞熱帶氣候的環境和農漁業時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藝術。其他諸如因氣候所產生的斗笠、蓑衣,自然風土所產生的木雕、石雕、竹編、藤編、陶藝等,產生出的是台灣人生活的藝術。

二、宜蘭縣 歌仔戲:
歌仔戲約在20世紀初誕生於宜蘭。最初原是宜蘭地方的民謠,宜蘭一帶喜歡唱歌的民眾,根據地方山歌加以改編,並吸收車鼓戲的表演方式,開始用簡單的化粧來表演故事,宜蘭人稱之為「本地歌仔」。
歌仔戲的演唱是以台灣民間流傳的歌謠小曲為基礎,演出形式則吸收了中國傳統戲曲的特色,並以台語演出的古裝歌唱劇。這個台灣土生土長的新戲曲,不但具有濃厚的台灣地方色彩,而且融入絕大多數台灣民眾的生活之中,充分表達了他們的思想感情,故能在短時間內所向披靡,輕易取代前述其他地方戲曲,成為最受台灣民眾歡迎、最能代表台灣的地方戲曲。

沒有留言:

創知網區域專題地圖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創知網區域專題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