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文史資訊]蜂采館 (by志工枋青&亮瑩)




台灣唯一以蜜蜂生態為主題的博物館,就在宜蘭。這樣的概念是源自於2001年宜蘭綠色博覽會,是最受遊客歡迎的展覽館。而蜂產品以此方式銷售,創下了佳績,引發黃東明先生開設此館,作為長期經營。蜂采館順應休閒遊憩趨勢,結合本身具產業特色、生態保育、蜜蜂文化之優勢,整合地方產業及文化資源,以創新思考模式創意行銷及永續經營觀念,將蜂采館定位朝向為具人文精神、產業特色、教育體驗、社區關懷、生態資源保護、休閒遊憩全方位具知識及文化創意產業內涵的地方文化館。

Bee Family is the only Bee Ecology Museum in Taiwan. Conception of Bee Family originated from 2001 Yilan Green Exposition, which is the most popular exhibition in the exposition. Sales of bee product achieved in this manner created never before good performance. The phenomenon inspired Mr. Huang Tung-Ming to establish a standing honey bee ecology museum. Bee Family followed leisure and recreation trend, combined with advantages in the industrial feat,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and bee culture. A long term development plan is scene to integrate loc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o develop local culture leisure industries with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sustain operating concept, the Bee Family is positioned to embrace humanity, industrial features, education and experiencing, community care, ecology and resource protecti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to build a knowledge and culture creative content local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
經營理念---優質農業 健康台灣Quality Agriculture Healthy Taiwan
秉持著熱愛農業與對這片土地的情感,更為提升養蜂產業的競爭力,一群蜂農在宜蘭縣政府及農會輔導下,於民間84年成立專業的養蜂產銷班,雖然一路走來會很辛苦,但他們很感謝小蜜蜂辛勤的採蜜、感謝台灣孕育著取之不竭的天然資源、感謝許多人的幫助而成立採蜂館,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蜜蜂的生態。
多年來致力於將傳統養蜂業提升為體驗式農業,將展館定位為朝向為具人文精神、產業特色、教育體驗、社區關懷、生態資源保護、休閒遊憩全方位具知識及文化創意產業內涵的地方文化館。無畏於加入WTO後的競爭威脅;他們的產品和經營模式朝著優質、安全、休閒、生態的農業政策方向發展,更不斷以創意思考為基礎致力於各項顧客價值的創新。
其實,全國經營績效卓著的農業經營者眾多,每個成功的背後都有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他們相信而且堅守自己的理念,秉持「優質農業、健康台灣」的精神,並且自我期許能繼續的創新,發揮台灣本土農業地方特色與創意,迎接任何的挑戰。


◎社會關壞
蜂采館自成立以來,創辦人黃東明先生一直深深期許養蜂人家企業責任即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在環境保育概念下不使用塑膠材,開辦蜜蜂生態講座、養蜂技術實務講座,宣導農民、社區居民蜜蜂與大自然植物授粉的重要關係,並協助養蜂技術、農業技術學術研究等。
蜂采館年年配合宜蘭縣政府各單位辦理活動,如國際童玩節活動,接待外國表演團體及外賓、大使到館參觀以提升宜蘭國際形象。養蜂人家也非常注重文化承傳,長年辦理中小學生蜜蜂生態校外教學,用專業將蜜蜂生態文化給學子們貼進大自然的學習,也廣召弱勢團體免費校外教學以回饋社會。

地球上約有 25000 種開花植物,其開花授粉與動物有著密切關係。其中可供食用的約有 3000 種,廣泛種植的約有300 種,蟲媒花植物包括果樹、蔬菜、花卉及其他特用作物等。

穿花度柳飛如箭,粘絮尋香似落星。
小小微軀能負重,囂囂薄翅會乘風。

         作者 詠蜂 明. 吳承恩

  

小蜜蜂全身沾滿花粉在花叢中穿梭的同時,也為一朵朵的小花當作傳播花粉的媒介,植物們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供人類食用,例如宜蘭地域有名的上將梨、哈蜜瓜…等。他們為了營造一個更接近自然生態的環境,除了周邊種植景觀植物外,闢有一片蜜粉源植物區,依適合季節種植植物開放參觀,讓大家更加貼近蜜蜂與花。

◎蜂富人生
早在五千萬年前,蜜蜂就己經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比人類還要早出現,經歷了滄海桑田、環境巨變,許多的生物早因為無法生存而從這個世界上被淘汰或瀕臨滅種,而蜜蜂卻頑強地一代一代生存下,造就了牠種族的延續與發展,生物學家們觀察發現,蜜蜂在早期的化石與現今相比,體型與外觀都沒有很大的改變,這不禁讓人佩服蜜蜂牠強韌的生命力。
古老的人類文明開始,也創造了絢麗的蜜蜂文化,人類從單純的取食蜂蜜開始,進而發現蜜蜂除了帶回蜂蜜,還有許多豐富的食物值得人類取食與利用。例如高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花粉、蜂王專食的蜂王乳、保護巢房的抗菌物質—蜂膠、製作蠟燭或化妝品用的蜂蠟以及蜂毒、蜂蛹…等,幾乎蜜蜂全身上下都是寶,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
時至今日,人們不再只是重覆簡單的取食行為,透過蜜蜂生物學的研究,發展出一套馴養蜜蜂的方式,透過管理可以控制蜂產品產值,甚至靠蜜蜂授粉的能力幫助周邊農業提高產量。蜜蜂本身的可利用性、可觀察研究價值,以及出現於千萬年前的驚人身世,讓牠成為幾個世紀以來百萬種昆蟲中,與果蠅並列為最受學者熱衷研究的昆蟲。



◎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師
工蜂建築巢房是不需要任何精密的測量工具,只憑著自已短小的身體以及驚人的體力,建造出每一個大小相同的六角柱形巢洞,就像整齊劃一的城市,為什麼小蜜蜂們要選擇六角呢? 數學家們研究,六角形除了可以邊對邊互相接合不浪費空間
之外,是比之其他形狀可以最省材料卻建造最大面積的形狀!
生物學家們研究,蜜蜂要興建巢房的原料,是來自於15日齡的青年蜂腹部蠟腺所分泌的一片片蠟鱗,經蜜蜂用口器咀嚼柔軟,再將之一點一點拼揍上去。而蜜蜂如果要分泌蜂蠟必需在蜂蜜充足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平均1公斤的蜂蠟要消耗3.5公斤的蜂蜜,而蜜蜂要採集1公斤的蜂蜜是非常辛苦的,必需以接力的方式繞行地球約8.5~11圈,由此或許可以解釋蜜蜂們為什麼在節省建材及充份利用空間上的堅持了。
古人屈原曾說:「蜂蟻微命,力何固?」蜜蜂與螞蟻生命雖然微小,聚集在一起的力量卻是如此強大, 更令數學家們驚奇的是,蜂蜜放在與地面平行的六角柱狀巢房裡,在地心引力的引力下竟然不會流出來,是不是蜜蜂在蜂巢上動了什麼特別的機關?這些問題讓我們體會到蜜蜂世界的奧妙。



甜甜的蜂蜜是許多人的喜愛,但現在蜂蜜不單單只是拿來食用的甜品,蜂蜜也可以製作成許多具有營養價值的食品,對於人體的身體健康也是也很大的幫助。
而蜜蜂的功用也不只有採蜂蜜,蜜蜂還會將採集到的樹脂物質與其唾液混合後,會產生一種黑褐色像柏油一般的膠狀物質,這膠狀物質就稱為蜂膠。蜂膠「Bee Propolis」,在希臘文中是「都市捍衛者」的意思,因為蜂膠具有蜂巢防禦外來的入侵者及感染病菌擴散的功用。經學者們多年研究分析,蜂膠中含有益人體的物質,是人類保健或醫療上不可或缺的一種天然要素,因此蜂膠也常拿來當作保健身體的食品。
雖然蜂針是蜜蜂用來攻擊敵人的工具,但蜂針其實也可以拿來治病。就像在韓劇大長今當中,長今曾因味覺喪失,而發現蜜蜂的針也可以拿來當做針灸。其實蜂螫治病是一種以毒攻毒之民間療法,將蜂螫與中醫針灸經絡穴位相結合以擴大應用範圍,稱為蜂針療法。


最近宜蘭地區數百萬的蜜蜂消失,學者認為可能和全球氣候的暖化有關,並且希望這一大群蜜蜂的消失只是一件個案,因為這個危機可能滅絕依賴蜜蜂授粉的農作物,將會對生態系有嚴重的影響。
蜜蜂辛勤的工作,為自然界中的花傳播花粉,使植物結出豐碩的果實和種子,促進了植物多樣性的形式和發展,所以我們應努力的保護蜜蜂,為生態作一份努力。

沒有留言:

創知網區域專題地圖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創知網區域專題地圖